□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资料图)
记者 王子文
c位瞩目!
3月以来,坐上从济南开往淄博的“专属列车”,不少人都享受到了来自淄博的“疯狂投喂”,拿到了“沂源红”苹果。视频发出以后,很多网友在后台留言询问,被投喂的苹果太好吃了,怎么买?专列上的红苹果是哪里产的?
“沂源红”用它的果形、色泽、细脆津纯征服了当地人的味蕾,又在专列上收获大量“迷妹”,有着浓浓的文化印记和地方特色的淄博“沂源红”再一次强力出圈,成为专列上的“网红水果”。
4月26日,记者来到沂源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网红水果“沂源红”背后的产业支撑。目前,园区覆盖张家坡、东里、西里、中庄、南麻等镇(街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公司运作、融资支撑、合作社经营”“四位一体”运作模式。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2家,农民合作社578家,家庭农场210个,年产苹果36万吨,加工转化率15%,产值约为16.77亿,占园区总产值78.3%。
品牌化:口感统一
沂源县是林果大县,“沂源红”苹果品种早已名声鹊起。很多年前“沂源红”的流通还以统货为主,成为行业发展与果农增收的桎梏,更与各电商平台的分级模式背道而驰。
“从前果农各种各的,肥料不一样,浇水不一样,种出来的苹果一家一个味,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品牌效应。这些年,我们加大对郁闭果园的改造更新力度,按照宽行密植模式,并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统一实施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标准化生产等措施,实现了‘沂源红’苹果提档升级,连年丰收。”张家坡镇人大主席王慧颖一脸自豪地说。
“品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可以在无形中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和动力。”王慧颖介绍,绿果果蔬专业合作社加强了产品自主品牌的培育,注册了“绿果果”商标。2022年沂源绿果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沂源红苹果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推动沂源苹果品牌战略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产业发展之路。
标准化:数字赋能
在7棵“沂源红”母树的前方,层层叠叠的果树梯田映入眼帘,充溢着盎然的春意,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果业振兴,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张家坡镇苹果现代产业示范园里,果农们正在用除草机,清理果树间的杂草,帮助果树茁壮成长。现在的张家坡镇苹果现代产业示范园,已经达到800亩,履带式旋耕机、四轮驱动割草机、微耕机、打药机等小型机械都畅通无阻。
“这片果园占地近120亩,只需2—3人管护,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又轻松,又规范,生产管理比以前轻松多了!”王慧颖指着地下的探头介绍,土壤的温度、湿度等通过探头可实时传到管理者的手机上,果园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和滴灌技术,能够随时实现精准施肥、自动灌溉,足不出户便可管理果园。
土壤温度22℃,湿度70%,风力3级,光照强度……在沂源红苹果科创中心,大屏幕展示着上千余亩园区的实况,风向、风速、光照强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园区依托虫情监测系统、微气象、农事采集终端、土壤墒情系统等设施设备,构建起集数据采集、种植指导、病虫害防治、智能管控等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山东源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启田向记者介绍,以数字化为技术支撑,能够对果树进行精准调控,实现节水、节肥、节药40%以上,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每亩降本增效1500元以上。
园区化:振兴乡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一道必答题。
张家坡镇的苹果种植就是全县的一个缩影,全镇种植近4.5万亩林果,其中2.5万亩是苹果,果品收入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果树多是上世纪80年代栽种的,果农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收益低,平均下来年亩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
2020年1月,绿果果蔬专业合作社创新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引导社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果农、合作社、村集体8:1:1的比例进行分红,果农不用参加农业生产就可以实现收益,破解了因老龄化种不了地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同时,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解决了集体增收难题。
进入盛果期后,该合作社苹果园区亩产量将达到1万斤,亩均纯收益可达2万多元,其中村集体亩均收入可达2000元,果农亩均分红将达到1.6万元,真正实现了“替农民种地、帮农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