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村南北黄鹂语
麦陇高低紫燕飞
(资料图)
谁似田家知此乐
呼儿吹笛跨牛归
今天,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
乍暖还寒,草长莺飞
春天,来了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龙的喜爱与敬畏之情绵延不绝。我国古人对天文进行观测和想象后,在茫茫夜空中也“找到”一条由星星组成的巨龙。
据北京天文馆专家寇文介绍: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大组,形成“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其中,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角宿是龙的犄角,亢宿是龙的脖子,氐宿、房宿是龙的身躯和爪子,心宿是龙的心脏,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
早春之际,天黑后不久,苍龙七宿开始在东方地平线上依次慢慢升起,最先露出地面的是代表龙角的角宿。
这时,苍龙的身子还在地平线以下,只是刚刚露出了犄角,像是“龙头”抬了起来。
这么说来,“龙抬头”就是“看星星”。但想看到“抬头”的趣观,可得仔细算算时间。
在大约2000年前,我国古人看到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在日落后不久。由于存在岁差,如今我们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八九点才能看到“龙抬头”。
今年由于春节比较早,“二月二”来得也早,龙的犄角从东方升起的时间稍晚一些,大约在晚上十点才能看到“龙抬头”。
感兴趣的话,不妨上个闹钟,今晚和孩子一起仰天寻“龙头”吧~
有趣的是,在近两个月内,我们在晚上不同时间段都能看到“龙头”角宿从地平线升起的景象,整条“苍龙”从地平线升起需要约6个小时。
等到公历7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入夜后就能看到整个苍龙的“龙形”出现在夜空中啦!
龙在中国民间被认为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初,我国很多地方也告别冬季的干燥,雨水开始增多,春耕时节到来。在“二月二”这天,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讲究。
剃龙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
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儿童理发,叫剃“喜头”
借“龙抬头”之吉时
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
大人推头
则寓意辞旧迎新
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
吃龙食二月二这一天也有很多关于“吃”的讲究——各地老百姓吃的东西都要加一个龙字,炸糕是“龙胆”,麻花是“龙骨”,面条是“龙须面”,水饺是“龙耳”“龙角”,米饭是“龙子”,春饼是“龙鳞饼”,吃葱饼是“撕龙皮”,吃猪头是“食龙头”……
开笔礼开笔礼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花朝节宋朝把二月二指定为百花生日,名曰“花朝节”。到了元朝,又有“踏青节”之称。百花生日的说法最初始于唐朝,相传唐代女皇武则天爱花成癖,每逢二月,就让宫女们采集百花,与捣碎的大米一起蒸制“百花糕”来赏赐群臣。后来长安、洛阳等地都开始过“百花生日”,为百花过节,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
这一天,百姓们会三五成群,相约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此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春耕节在农家人眼里,农历二月二是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二往往在雨水、惊蛰、春分期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劳作是古人生活常态。每年的二月二,这一天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在这一天,人们迎龙求雨,祈盼丰收,期盼着一个好年景、好收成。
愿我们不负良辰
一步一欢喜
愿我们珍惜每个今天
昂首笃定向前
不负自己,不负春光
来源:人民日报、全国少工委、首都教育、文化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