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9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2月1日发表题为《企业间的互信,有益于经济安保》的文章,作者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海外研究员猪俣哲史。全文摘编如下:
如今,美中对立、俄乌冲突等各种地缘政治风险愈发凸显,企业出现将海外生产基地回迁至国内的动向。特别是日本提及经济安全保障,今后这些可能都会进一步强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增强防御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那些不积极主导国际供应链的国家早晚都会在全球经济中处于劣势。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亨利·法雷尔等人指出,制裁发起国占据国际经济中心的程度是经济制裁能否有效果的重要因素。企业(或其所属国家)通过供应链核心业务与越多经济主体产生联系,其通过经济手段对别国产生的遏制力和控制力就越强。
如此一来,经济安全保障问题就可归为如何控制供应链核心功能这一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基本课题。承担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管理对整个生产系统所产生的影响远大于组装加工普通商品。
也就是说,要增加本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争取承包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业务;要参与制定相关技术的国际标准和规则,从制度层面主导供应链;要推动对外基础设施投资,在各国设置生产网络战略基地;要完善相关制度和环境,以引进全球人才;要广铺自贸协定之网,使本国企业在成本上具有较大优势。上述能够激发民间企业活力的积极全球化战略才是实现经济安全保障的最有效途径。
经济脱钩是在政策上操控财产和服务的流动,从而弱化别国对本国的影响。但是,如果因供应链回流和绑定导致连本国企业都无法以合适价格购进必要零件,从而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这就是本末倒置。
在出口管制方面,不应该因过于担忧技术泄露而施加过度限制,而应积极出口难以替代和仿造的产品。不论哪国,只要将其深深嵌入自己的生产体系,就可以增强其影响力。
因为全球价值链可以用于发动经济制裁,所以对其进行政策性利用时需要当局正确判断,把握分寸。全球价值链与核能、生物技术类似,可能对国际社会产生贡献和威胁。必须在充分了解其危险性的基础之上再考虑使其与全球经济产生关联。
例如,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安全保障困境”的概念,指维护自身安全的行为反而产生威胁自身安全的环境这一状况。以防卫为目的增加军备、缔结同盟,会被对方视作威胁,引发对方也做出相同举动。结果就是,双方发生冲突的风险呈螺旋式上升,安全都会受到进一步威胁。
现在的美中经济关系正陷入此种困境之中。而最让人担心的是,我们完全不清楚包括日本在内的相关国家有无突破此种困境的预期。双方在互相切断供应链后预想了何种着陆点?又该如何设计、实施出口战略以及之后的修复过程?照目前的状况下去,恶性循环不会到达终点,在不远的将来,全球经济将陷入毁灭。